上海着力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
民生实事办好 百姓点赞叫好
漫步黄浦江畔,江风轻拂,芦苇摇曳,水鸟翩翩。市民悠闲散步,游客驻足观赏。
“在这么美的地方散步,格外惬意。”年近九旬的黄宝妹老人曾是上海市国棉十七厂职工,当年工厂就在杨浦滨江。为了“还江于民”,上海聚焦滨江公共空间建设,将生产性、封闭型岸线,转变为生活性、开放型的生态景观岸线。近3500家单位动迁换来的,是两岸贯通45公里的滨江景观带。
2019年11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,“城市是人民的城市,人民城市为人民”“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,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”。上海市委和市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,聚焦群众最期盼、最迫切解决的“老、小、旧、远”等突出民生难题,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,一年接着一年干,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,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、生活的美好。
养老服务增量提质
“这里油爆虾烧得好,价格实惠,我再带个清炒鸡毛菜回家。”88岁的独居老人张碧云,正在长宁区虹桥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助餐点等开餐,“从家走过来也就七八分钟”。
虹桥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是栋三层小楼。一楼有助餐点、卫生服务站、护理站、居家养老服务站等,二楼是虹桥敬老院,三楼为老年人提供康复运动等日间照料。从最基础的就餐需求,到各种助老服务,进了这栋“家门口的小楼”,基本都能满足。
近年来,上海大力发展社区“嵌入式”养老服务,重点建设集日托、全托、助餐、辅具推广、医养结合等功能于一体的“枢纽型”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,让老人就近在熟悉的社区环境中享受晚年生活。目前已建成268家,实现全市街镇全覆盖,成为上海“15分钟社区生活圈”的重要一环。
“为老服务中心设施方便,活动很多,让我感觉生活很丰富,这是我们老年人共同的家啊。”退休老人范根娣说。
为了实现老有颐养,上海养老服务增量提质。
96岁的朱阿婆住在静安区彭浦镇远龙公寓4楼,七八年没下过楼,直到去年安装了电梯。“前几年我摔骨折,还是找人用担架才抬下楼。现在天天都能下楼了。”老人开心地说。
老房加装电梯,是改善市民生活、方便老年人出行的重要民生工作。要办好这件民生实事,难度不小。
静安区临汾路375弄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吕文洁,清楚记得加装第一台电梯时的情形:“花了近4年时间协调,整栋楼的居民最终用上了电梯。”而如今,居民区启用、在建、在批的加装电梯有20台,加装比例超过55%。
从46个审批事项精简至15个,到财政补贴标准由原来每台不超过24万元提升至28万元,再到积极搭建社区协商平台,上海着力优化推进机制、扶持政策、保障措施等,推动电梯加装稳步进行。截至今年4月底,上海已有1124幢房屋通过居民意见征询,其中2019年一年就立项624台,超过往年累计立项总和。加装电梯从单幢推进转变为成片成规模推进。
托幼服务加快发展
上海的小学生大多下午3点半放学,而上班族下午五六点才下班,双职工家庭如果没有老人搭把手,就会为接孩子放学发愁。
“有的找校外培训机构,有的委托给别的家长,有的请钟点工接,为填上这块时间空当,家长们是各出各招。”去年3月,正为“三点半难题”犯愁的沐恬妈妈,收到向阳小学发放的课后看护服务需求征询表,第一时间就签了名,“孩子能在学校待到下午6点,我就安心了。”
2019年3月,上海市出台规定,明确将小学“晚托班”放学时间延长到下午6点之后,解了家长之难。
0至3岁幼儿托育服务、3至6岁儿童学前教育、小学生下午3点半后校内课后看护服务——3项服务囊括整个12岁以下的少年儿童群体,牵动着每一户家庭,关乎群众幸福指数。
推动托育服务实现从“多元参与”向“体系构建”的转变,推动学前教育实现从“资源供给”向“内涵提升”的转变,推动校内课后看护服务实现从“有人看护”向“看护得好”转变——上海按照“幼有善育”的更高标准,集中更多力量、下更大功夫,推进3项服务,呵护“祖国的花朵”。
如今,普惠安全、托幼一体的托育服务体系正在加快构建。去年,上海新开办托育机构231个、幼儿园37所,开设小学生爱心暑托班556个。
更让人欣喜的是,各方关心、共同推进托幼工作的强大合力正在汇聚。